找回密码
 注册

机械行业的研发

2015-3-6 02:31| 发布者: masato| 查看: 620| 评论: 0

摘要: 这么转帖多少有帮人家宣传之嫌,不过最重要的是人家做出来了。记得以前扫@害怕伏枥 老先生的帖子,有个私人老板的公司做出了一台巨大的电铲,马上有个小年轻上来质疑“山寨?” 当时“害怕伏枥”的答复是“是的,好 ...
这么转帖多少有帮人家宣传之嫌,不过最重要的是人家做出来了。记得以前扫@害怕伏枥 老先生的帖子,有个私人老板的公司做出了一台巨大的电铲,马上有个小年轻上来质疑“山寨?” 当时“害怕伏枥”的答复是“是的,好歹人家做出来了,你呢,只会羡慕嫉妒恨”,哈哈。之前也有人鄙视过《我爱发明》很多“低级”的东西,在机械专业的人眼里,很多确实看上去没什么东西。但鄙视的人未必就能干出来。

简单说说我看完的理解,牛蒡收割机从开始做到最终潜在客户认可,共经历了四个阶段,一版初稿,三代改进。如有理解不对的地方,请大神轻拍。

初稿基于一个类似山药收割的原理,把牛蒡头上的土推开,露出头,方便收割人来拔。这样,就开发了一个八字形的犁,靠这个八字犁向两侧推开,一起获得预想效果。第一次测试,到现场就出了问题,八字犁扎到地里,拖拉机拖不动。拖不动轮子原地打转,刨出坑来,掉坑里轮子出不来不说,八字犁扎得更深,根本开不动。原本一台机器顶5个人的设想失败了。
经过一代改进,这次的改进,八字犁连接到一个偏心轮上,偏心轮转动,牵动八字犁振动。振动的作用有两个作用,一个是避免八字犁扎死,另一个作用是松土。第二次测试,现场挑战10个人,虽然外行的农民看着都不看好,因为“改动不大”。但这次却发生了质的变化,能开动了。振动的八字犁把泥土抖松,露出牛蒡的头来。不过和10个人的比赛还是输了,首先是短杆率高,80%都断了;另外是速度慢,人工都干完了,机器还没干完。临了老板都说“下次别来了”

第二代改进,首先把底盘换成履带的,这样就避免了陷在地里开不动的问题;再就是八字犁的升降由原来的拉钢丝改成了液压,增加了升降结构的稳定性;相应八字犁的形状也做了修正,便于向上翻土。于是第三次测试,这次测试挑战20个人。这次测试比前两次效率高了许多,更重要的是,修改后的机器成品率高了很多。人工那边没有松土功能,遇到长歪的,大个儿的,就可能出问题。要么挖断了,增加了次品率,要么拽不出了。机器就没有这个问题。当然面对20个人,机器需要推进更快,机器就2人,一个开机器,一个拔。但机器前面的牛蒡秧挡道,后面拔的人还得跑前面去开路。这一局,机器赢了质量,输了速度。其实两个人“输”给20个人,哈哈。

第三代改进,主要在前面添加了“杀秧”机构。这事儿机器干起来在行,高速旋转打碎前面的秧。这次测试挑战40人,一路居然摧枯拉朽。

前两天有人吐槽“中国式研发”,如果有在外企的可以出来说说,一个完整的研发流程下来通常是什么情况。福特一款油电混合动力汽车,2010年左右立项,目标是2018年能够面市。这中间需要进过技术预研,样机,验证,改进,再验证,再小批量,也许还得几轮,2018不延期就算不错了。

其过程和这个收割机类似,但中国人做研发的时候,很可能就遇到那老板一样的白眼“你也别来了(你别丢人了,别干了)”。那么产品可能就停留在第一次改进后的状态,而且很有可能“国产”就在这个阶段拿到市场上去和人家拼低价了。多少研发,干到类似阶段,就会在各种猴子一样上蹿下跳的“专家”质疑下夭折或提前上市?结果导向地看,就是干不出来或者干不好,就是干不过大小鼻子。

去年的见识看,在一个要养活13亿人口的国家,搞农机搞好了也是可以发财的。现在年轻人进城,农村人少,有各种形形色色的需求啊
1

支持

反对

刚表态过的朋友 (1 人)

上一篇:汉芯事件下一篇:8合1木工工具箱

相关阅读

最新评论

招标网平台地图|Archiver|手机版|机械设计招标网 ( 京ICP备17072296号-4 )

GMT+8, 2024-5-12 19:12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