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注册

利用媒体销售自己

2014-5-5 20:41| 发布者: halfsmoke| 查看: 383| 评论: 0

摘要:   四川有一个人叫做王奇,原来只是一个普通的策划人员,平时只为一些三流的企业做做文案、宣传、创意之类的工作。但他有个愿望: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策划名流。要成为一个策划名流,就必须要让别人知道你。要让别人知 ...
  四川有一个人叫做王奇,原来只是一个普通的策划人员,平时只为一些三流的企业做做文案、宣传、创意之类的工作。但他有个愿望: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策划名流。要成为一个策划名流,就必须要让别人知道你。要让别人知道你,就必须推销自己、宣传自己,就必须卖出去。怎么卖?他发现一种现象:他发现一些名人,一些成功的企业家,在开始成名之前,都是把自己先卖给媒体,经过媒体的宣传,再把自己卖给社会,卖给消费者。那么,卖什么给媒体呢?媒体,它需要新闻,需要有价值的新闻。他在人才市场转了几圈,发现一种现象:所有的企业招聘人才都是一个模式,都是企业挂牌招聘人才,企业高高在上,工资由企业说了算,一旦人才被录用,这个人才就成了企业的私有财产。人才市场口口声声说:招聘和被招聘是平等的。实际上并不平等,都是企业说了算。于是,他决定抓住这个“不平等”为突破口,来制造一个爆炸性新闻,把自己卖出去。
  他在家里关了三天三夜,搞出了四个创意:
一、挂牌突破——人才挂牌招聘企业:既然企业可以挂牌招聘人才,那么,人才也可以挂牌招聘企业,
这样才叫平等。

二、定价突破——人才自我报价:过去,待遇都是企业说了算,那么,人才挂牌招聘企业,
也可以自我报价,企业主接受,则签约;不接受,就下一个。

三、求职突破——企业向“诸葛亮”求智:既然是人才挂牌招聘企业,那就不是向企业求职,
而是企业向人才求智。

四、私有突破——一个“诸葛亮”可为多家企业服务:在考察过程中他发现一种现象:一些企业重大的
决策,一年就是1-2个,如果一个“诸葛亮”似的人才为一家企业服务,就会造成人才
资源的浪费。只有为多家企业服务才能够提供人才的使用率,对社会的贡献会更大。
所以,人才不应该成为企业的私有财产,应该为整个社会服务。

他把这“四个创意”整理成一份材料,写好通稿,一起抛给了《成都商报》。
《成都商报》的总编一看,拍案叫绝。第二天,在头版头条刊登了记者的文章:副标题是:时薪100、日薪1000、月薪10000。主标题是:一打工仔在蓉城叫板:谁来聘我!文章最后说,这四个转变为节约人才资源,合理利用人才资源提供了一种新思路。第二天,《成都商报》又跟踪报道,刊登出这样一篇报道:高价求职的王奇找到“组织”,一个广gao公司拍板:我聘你!就这样,王奇接二连三,天天占据显要位置。王奇的报道,在成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。成都的《华西都市报》与《成都商报》是强劲竞争对手,两张报纸都办得不错、卖得很火,他们之间互抢新闻、互抢读者。《成都商报》这条爆炸性新闻出现后,《华西都市报》的总编也不甘落后,立即投入到王奇的新闻报道中来。当时,《华西都市报》刚结束“百家企业成都大招聘”话题的讨论,总编当即做出决定:一定要抓住王奇标价卖自己这一话题,结合百家企业成都大招聘的话题,再次展开人才价值大讨论。《华西都市报》当天就写了一篇文章,题目是:《林中飞来一只独唱的“鸟”》,“关于‘王奇新闻’的再思考”,并连续报道。接着,什么三思考、四思考、五思考,纷纷出炉。一时间,成都各家报刊、电视台像炸开了锅,形成了一个大合唱。王奇天天占据新闻媒体的主要位置,成了一个新闻人物。全国各家报刊也纷纷转载,采访他,王奇一下成了一个名人。很多企业慕名而来,请他出山,请他号脉,请他演讲,王奇一下子就打进了策划界,成了策划界的名流。

支持

反对

相关阅读

最新评论

招标网平台地图|Archiver|手机版|机械设计招标网 ( 京ICP备17072296号-4 )

GMT+8, 2024-6-1 21:39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返回顶部